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我又接到一个中国朋友的问题:

 

对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帮忙,给我取一个英文名? 最好和中文名字有点关联,或者发音接近的。

 

 

我感叹道:中国人取英文名的需求,越来越高阶。对于该不该取英文名,我并没有坚定的立场,觉得这个只是个人偏好。

不过,取英文名,必须要自己取,为什么呢?

 

取英文名是个让人纠结的事情啊。一来,取个英文名,最好要让英文世界的人认可。 中文世界不少人说到了取英文名字闹笑话的事情,比如 Candy,Crystal,Cherry、Berry等一类女生喜欢的甜美系词语:一来很少美国人会取这种名字,二来其实这些名字也存在,但是一般有色情行业的含义(是的,她们像是色情女星或者应召女郎的名字)。

 

 

还有的英文名,可能是受到港剧启发,或者直接是因为自己喜欢某个英文单词,而自创而来。取名字不一定有对错,也不一定要符合西方标准(假如你不在意一些相应的后果)。

 

这个时候,要不要纠结于大胆坚持自己的主见,取一个独特的中式英文名字呢?还是要接受英文世界的规则,取一个正常、大方、但是自己并不有认同感的名字? 但不少单词,比如heaven(天堂),Satan(撒旦,魔鬼),甚至是一些带着粗话性质的词语,可能真的要小心使用。

 

当然,有的人是幸运的,一开始喜欢的就是个正常的英文名。 不过,就算是正常的英文名字,也有其宏大的宗教、历史、文化含义。一些宗教含义明显的名字有:

 

Aaron: 圣经旧约中而来,源自希伯来语,有“高山”等含义。在圣经中,Aaron为摩西的哥哥以及代言人。


Aaron长这样

 

Dan:在希伯来语中表示“他审判了”,Dan为雅克布的十二个儿子之一,也是以色列十二个部落之一的建立者。

 

Jesse:在圣经旧约中为国王大卫的父亲,在希伯来语中有“礼物”的含义。


Jesse 长这样

 

而一些英文名字有其充分的年代背景。在美国,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特定和流行的英文名字。 五六十年代,简单的Peter、Michael、Carol等等,是常见的名字。 那个年代,也流行很多较长而严肃的英文名字,比如Josephine,Catherine等等。

 

随着科技崛起,都市化节奏加快,英文名字也越来越短,越来越简洁,比如“Arie”,“Ella”,等等。美国也是个多元文化的地方,墨西哥、东欧、西欧、中国、日本等名字,也渐渐被接受。所以美国人说起Wong,Chan等等,顺口而常见。

 

而美国的嬉皮和叛逆潮流也越来越兴盛,很多父母也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取奇奇怪怪的英文名: 比如Kitty Litter (“猫屎”),Miss Deeds (“事儿姐”)等等。这些孩子小时候可能会因为这种新颖的名字,遭遇各种困难:比如在学校被同学嘲笑和欺负,比如在注册社会福利和身份的时候需要分外留心工作人员拼写出错。 

 

而娱乐圈的明星们,更是取怪异名字的先行者,比如Lady Gaga, Jay Z,等等,是不太可以放到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比如,你可以想象给你的孩子取名“后街男孩”或者“南拳妈妈”吗? 而2015年,美国最常见的英文名字榜单也出来了:

听说给中国人取英文名,成了一门生意:交个几百元,有一个网站会根据你的长相、自我描述、以及中文名,自动给你生成一个适合你的英文名字。 这种生意,真是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滑稽意味。 只是,这个英文名,究竟中国人打算哪里用呢? 我在网上做了点调研,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这里列举一些使用英文名字的原因:

 

- 它带着西方的平等、民主的意味。比如在中国的公司,如果你叫你的上司英文名,就显得亲切、平等。但是如果要叫上司的中文名,难免要带上职称一类的词语,那样子显得老旧而充满等级划分。

 

- 在西方国家,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英语母语者称呼你的时候更容易、方便。如果你是在销售、客服等行业,一个英文名字也让客户更容易记住你。 

 

- 它可以代表一个新的身份和补充。很多人是渴望有这种存在的。 洋名字可能听起来更洋气、港味,或者它不过就是让你想起了你最喜欢的一个球星、明星或者历史人物,等等,这也是一种激励。 犹如西方人爱往身上刺青,其实也是相似的原理。

 

 

而取英文名字的弊端呢? 

 

- 本来华人的姓就不多,再加上一个常见的英文名,就会出现满大街的Michael Chen,Sharon Zhang 等等。这样子也会造成辨识名字的不便。

 

- 你可能取了一个不符合自己形象的英文名字。美国人对于英文名字是赋予了意义的,比如我的美国女生朋友喜欢开我的玩笑:你看起来像会和某个James或者Ryan拍拖的人。 到最后,中国人取英文名的现象已经对美国人而言见怪不怪,但是美国人可能也无法在一个中国人和其英文名字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取英文名字,缺乏调查和思考,那么这个英文名字也不太可能代表他。

 

- 当然,其他的弊端,就是涉及所谓民族自尊心、崇洋媚外装逼矫情一类过时而庞大的话题了。

 

 

我个人的偏好是不取英文名。在美国这几年,我一直用自己汉字名字的拼音,Shuting,美国朋友会认真跟我学习发音,然后还是发不准。最后我会跟他们开个玩笑:你知道用枪射击那个词 shooting 吧? 就用shooting来记住我的名字好了。 美国人一般都会开始哈哈大笑,赞叹这个名字记忆法的幽默。

 

但是我也不是为了俏皮才故意要让别人这么记住我的名字。 偶尔认识一些美国的华人会跟我说,他们佩服我不取英文名的勇气。 为什么佩服呢? 也许他们觉得我这么做是为了一种民族的自尊心,或者是拥有让美国人记住自己名字的自信。 但是,我不取英文名,和这些原因关系都不大,

 

我是个较劲的英语系毕业生,很在乎文字的含义,以及文字对于我的意义。 在过去,我也是有过英文名的,而且还不止一个:

 

本科的时候,外教让我们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当时的我钻研英语词根中,觉得Claire这个名字很棒,它包含的词根(clair以及其变体),有“清澈”“聪明”“光亮”之意,比如德彪西的《月光》一曲就是法文的claire,比如清晰一词clear,等等。所以我很满足于这个名字。 但是用了两年,我还是没有建立与它的亲近感。 总觉得这个名字带着些高冷和知性的骄傲,发音也不容易。 我怎么能用一个自己都没感情的英文名字呢?所以最后舍弃了。

 

后来,谈了次恋爱,和一个澳大利亚人。 当时我正在学习法语,会和他讨论。在澳洲探望他家人的时候,我问他:不如你给我取个英文名吧? 他立刻就想到了:不如就用法语词Joie(”喜悦“),它的英语发音就像Joey,Joey是澳洲人对袋鼠宝宝的昵称。而你喜欢袋鼠,也喜欢像Joey这样较为中性的词语。我确实很喜欢这个英文名字,它也带着这段感情的浓重烙印。后来这段感情终结了,我也遗憾地和这个名字告别。 最后,我不得不带着自嘲和庆幸的和自己说:原来和自己做伴的,自己永远扔不掉的,就是一开始的那个中文名字。

 

最后,来到了美国,经过了这一番折腾,我终于懒得给自己取英文名字。

 

所以,如果是自己给自己取英文名,好像是个严肃而正经的活儿,需要耗费不少功夫。并不是我多么喜欢自己的中文名字:说真的,至今我还是没有培养出对自己中文名字的认同感:舒婷是个很美好的名字,取自于当年知名的青春启蒙诗人舒婷(《致橡树》作者),字面意义是“舒服淡定,而亭亭玉立”。

 

可是我成长的过程中,几乎和这种状态无缘,至今我还是个自认充满朋克精神的女汉子,虽然有懒惰舒服的时候,也喜欢文学,甚至算是个贤妻,但和”舒婷“本身的娴雅姿态差别甚远。青春期的时候,我甚至特别讨厌这个名字,觉得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也是一个俗气的名字。 

 

但是,这个名字是长辈给的,这是个生命带给我的偶然和必然,我必须以顺从或叛逆的姿态去接受和使用。 同时,这个名字伴随我走过了很多年,它也是个充满历史和故事的记号。 而如果我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就好像选择一个新的人格和社会存在,我并没有什么兴趣和能力。既然分身乏术,不如从一而终。

 

对于我而言,中文还是英文名,其实关系不大,但是我对两种语言的名字,都有个人的触觉和记忆偏好。 中文和英文,都有一些于我而言,有美感的词语。中文里,我很喜欢“依”“睿”等文字。英文里,我喜欢“Tara”"Emma"这种轻快而俏皮的名字,或者如同“Bob”“Sam”这种中性的词语(Sam可以是女名Samantha的简称,也可以是男名Samuel的简称)。 而翻译起来,Helen、Ryan等词语都是中英皆美的:Helen可以是“海伦”,Ryan可以是“睿恩”。 

 

但是,无论如何,不取英文名,绝对没有人会怪你。如果要取英文名,最好不要交给别人。 自己去思考,设计,和确定,可能才是一个让名字产生意义所必须有的过程。

 

荷包蛋猫最近有点愁,

爱文艺,做文艺,但备受家庭压力

发誓要好好赚钱,光宗耀祖

于是想取个英文名,叫做Rich

大家看怎样?

周末愉快,谢谢阅读!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荷包蛋猫

 

话题:



0

推荐

曾舒婷

曾舒婷

3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以美食讲述美国。微信公号:荷包蛋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