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以前依然纠结于职场技巧或职场清谈的时候,听到一位美国朋友对管理风格的评论:

 

我觉得最差的管理风格,应该是来自于一个没有安全感(insecure)的经理。

 

insecure,不具备安全感,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一种管理风格或者问题的根本,让我觉得醍醐灌顶 — 从心理层面去解释社会行为,却可以如此地一语中的。   一个不具备安全感的经理会有怎么样的管理风格? 不安全感的最终通过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各种各样。 

 

比如妒忌: 妒忌同事或下属的能力,阻挠其职业上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

 

比如愤怒:不安全感容易让人走向最极端而直接的情绪表达,如果你的上司容易情绪失控,往往可能因为他对人事的不安全感,导致了失控和焦虑,如果焦虑感不加以控制,则会发展为愤怒;

 

比如城府深,心胸小: 这两个特点在我看来是一样的,因为不安,而容易产生非光明正大的自保与排他的伎俩。 中国的管理和政治结构如此险恶,成员如此不安,所以政治与公司里的勾心斗角也绝不会少。

 

比如自大虚荣:常言自卑的终极表现就是自大,具备不安全感的人,一般容易自卑,自卑的过度补偿之后就是自大与虚荣。一个很爱吹嘘自己、标榜牛逼的管理者,往往可能并不名副其实? 

 

比如封闭防备:这个则是属于比较被动而可以预见的做法了。

 

比如焦虑:很多现代人都患有焦虑症,害怕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总是追求速度或者效率,害怕失败,焦虑问题在美国似乎很严重。而焦虑很危险,它可能发展成忧郁症。

 

从这一句”insecure“,让我突然体会到了中美之间竟然如此相似。 从很表面的逻辑看,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中国而言较为稳定,公民在各方面的安全感可能比较高。 但是,在我的经验里,美国人一样深具不安全感。 经济上的安全感,可能让美国人更容易在大街上信任一个陌生人。政治上的安全感,可能让美国人更容易坦率表达对政府的批评。 文化上的安全感,让美国人对西方、美国的传统等深信不疑、自豪不已。 

 

可是,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同样存在很高的不安全感。 很多现代的美国人,因为不安而无法建立深刻而忠诚的浪漫关系,因为不安而无法信任自己建立家庭的能力,因为不安而无法真正做到自己。 美国人的不安全感,大多数和他们深刻的孤独与彷徨,自卑与迷失有关。无论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国力如何强大,可是一般的美国人,还不是只是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与”周边“, 即使没有同样的柴米油盐的担忧,却少不了被精神上的贫瘠或意识形态上的困局所折磨。 

 

这些困局有哪些呢? 美国有着清教徒的起源,却走上了自由经济的道路。清教徒教导人们要热爱家庭、忠诚于传统,而自由经济却告诉人们学会对比、选择和创造,服从市场经济的原则。那么,如果选人如同购买商品,到头来你是不愿意一辈子只尝试一款,或者尝试了几款之后,选择在某一款商品上签订终身的合同。

 

因为这种悖论,美国人总是在寻求关系和付出承诺之间悲痛地挣扎着。过去的三四十年,美国社会涌现了大量社会心理学的探索与运动,探索婚姻、社交、政府等等机构之中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美国人在这种不同观念的碰撞和挣扎之中,出现了太多的社会与心理问题。资本和物质发达不能解决不安全感,否则也不会看到希尔顿酒店的大千金整天出来当问题少女,否则纽约也不会成为全球最需要心理治疗的城市。 

 

不安全感的另一个源头,则是美国的超人与强人崇拜,这个和美国的基督宗教信仰是有关的。美国人被教导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超越平凡,这里面的另一个悖论,让人们即害怕成为非主流,也害怕成为主流。社交媒体上,人们急于展示自己生活的美好,急于收集点赞,大概就是这种在大众的潮流里成为强人的心理使然。 现实生活中,人们急于在大企业的丛林里,找到归属,寻求可测性的社会阶梯,进而攀爬这个阶梯,也是这种表现。 而因为这种竞争,美国人也一样会有不安全感和紧迫感。 毕竟,完全自由自在的社会从来不存在。美国人心中存了很多骄傲(pride,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更多的是一个中性词),便产生了很多害怕无法实现超越、无法满足这种骄傲的不安。 因为不安,一些美国人开始在酒精、药物、性等等方面寻求可以超越这种困局的解决方案,“over the top”这个英语词组,真是生动形容了一种美国哲学:想要超越最顶上的那种状态,也就是激进、极端、夸张的行为模式。

 

而中国社会的不安全感则是显而易见的。公交车上,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人家,人家一般都要把手提包往胳膊下拽得更紧一点。 各种言论的环境中,因为不安而产生的谣言、攻击、戾气、低俗、以及意见领袖般的知性暴力随处可见。 在物质的领域,每个人都想要用名牌或者风格,彰显自己。 甚至在创造的领域,很多人都因为不安而害怕出格,甚至连出格都需要有个规矩。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行为似乎都在表达我们有多不安。

 

这么来看,中国和美国的不安全感,虽然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内在很相似。不安全感,是每个人一辈子不可避免的感觉,它甚至是一种必要的感觉:中国古老的言语智慧早就说过:居安思危。 安定和安全,容易让人懈怠。 不安全感是人必要的诅咒或馈赠。害怕落后、害怕孤单、害怕被歧视和低看,害怕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害怕孤独终老,害怕丑陋、衰老、羞耻,等等,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共有的不安全感。 

 

但是区别我们的不安全感的,不只是我们到底有多么不安,而是我们到底在如何处理这种不安。我记得有一次和洋老公谈起不安全感的话题。 我告诉他,我感觉我是受不安全感驱动而长大的。从小到大,因为父亲的期望,我总是害怕无法实现目标。 上学的时候,因为考过一次全年级第一,从此便一直都想要考第一,虽然学习的本真动力是对知识的热爱和好奇,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么争强好胜,也是因为害怕屈居第二的不安。 而后来到美国,因为从小到大与家庭观念的背离,我感到相当孤独而不安,不安感较我的同龄人都是超过好多倍的,于是在求学、求职等等方面,我也一样受这种不安全感驱动,一路汹涌往前,不给自己喘气和回看的机会。

 

然后我跟先生说,是因为他,以及其他身边重要的人,给予了我无私、温暖、端正、正直的爱情,把我从这种不安中解救出来,是他让我觉得,我不一定要做最好的,不一定要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不一定要“居安思危”。 社会不是我一直想象中的那样凶险。 

 

我还跟先生说,我真的很佩服他,他看起来总是这么淡定、坚定,仿佛是免疫于不安全感般的存在。 可是他却笑着和我说,他一样有不安全感,只不过因为他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同时明白人应该学会自己承担情绪,所以会去理性控制和转化这种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也是一种动力,人的一生可能都是消解不安的过程。”

 

所以说,不安全感的解药,是爱吗? 爱真是一个被滥用的概念。但是,我认为爱确实可以是解决不安全感的一个出路。爱在这里,意味着同理心,理性和平等思考;意味着不逃避,勇敢面对自己和问题;意味着学会平视他人和世界,不再扭曲自己的观察。

 

无论在什么环境,个体或集体的不安全感,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渠道和观念去维持与控制,最终可能导致的后果,不仅是对自己的折磨,而且是对他者的危害。 比如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经理, 可能因为不懂得很好地控制不安全感,而带出充满消极情绪和敌意的工作氛围。同样的,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恋人,如果不懂得控制和处理自己的不安全感,往往会因为自卑、控制欲、妒忌、猜疑、愤怒和歇斯底里等等情绪,伤害恋人,毁掉一段关系。 而这个恋爱的例子,其实是我自己的例子。 我记得当年的我,多么幼稚,多么不安,多年的问题在恋爱对象面前赤裸地暴露, 把一段本来可能是最好的关系毁掉。 在人生的很多其他领域,我都因为不安犯过很多错误,比如高考时怯场,与父母争论时情绪失控,与朋友产生矛盾时发生猜忌 … … 而所有这些错误,害人害己,更不是什么负责任的行为。

 

一步一步的,从生活和旅程中走过来,我学会去勇敢,去反思,去学会信任,学会对自己少些苛刻,对别人多点开放和信任。 回想,美国生活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虽然美国人或者美国这个集体一样有自己的问题和不安,但是我在美国遇到的人,处理不安的能力、成熟度和素质都不错,可能因为他们从来知道社会本来弱肉强食,但是人不可以因此放纵自己——社会的运行和个人的成功依然有规则,而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学会真正解决自己的不安,便是一种成功。

 

我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不安。 身为一个中国人,处在美国,执意要成为中美文化的交流者以及生活方式的创新者,处在文化中间,容易孤独和不安。而想要创新与打破常规,也一样是突破舒适区,步入很多不安。人生总是很多新的挑战,总是需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间不停地平衡,不停地思考。没有经济上抓襟见肘的时候,但是精神上和智力上筋疲力竭的时候不少。 偶尔焦头烂额,体力透支,偶尔失去耐心,彷徨失措。但是现在的我,坦然接受这些状态,会给自己时间去思考、冷静,解决问题。 

 

我一直在思考和提高正确处理不安全感的方式,目前我的总结是:面对这种不安,然后是用行动化解这种不安。这些行动,不是靠贬低或抬高他人,不是靠情绪的发泄,而是靠对事实正确的认识,以尊重他人为前提,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不一定靠社会地位或者金钱去衡量,而是靠你自己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理想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去衡量。

 

而写出这种不安,当然也是一种处理不安的方式:勇敢地暴露自己,勇敢地脆弱,然后继续往前走,消除不安,享受人生。

 

- 人生苦短,好好做饭 - 

 

 

微信公号:【荷包蛋猫】

 

话题:



0

推荐

曾舒婷

曾舒婷

3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以美食讲述美国。微信公号:荷包蛋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