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如果你要用一种菜去形容海归,它会是什么?

 

多年前第一次到香港,朋友一家带我去吃一家米其林二星的中餐酒楼。当时一入口,就觉得这些菜味道挺怪,说不上难吃,但是带着些我不习惯的味道,也许不够咸,也许太甜,也许调味料哪里不对,总之说不出来。往旁边桌子一看,一个老外正一个人点了五个菜,认真、安静地吃着。当时的我觉得,米其林真是个骗人的东西,或者,这是老外对中餐指手画脚而编造的评级体系,我无法认同。 而且,眼前的这些菜,虽然还是摆在传统中式的圆桌转盘上,却真的洋不洋,中不中,味道真怪,价格还不菲。

 

现在,如果要我用一种菜来形容我自己,估计就是当时在香港尝试的那道米其林二星的中国菜。 当然,绝对没有任何一道菜可以代表所有的海归 — 海归群体是一个充满多样性的群体,泛化地概括是不对的。在我有限的经历和圈子中,我发现每个我身边的华人,都依然有着自己的思维和个性。  

 

在两种文化中生存是有挑战的,让人意外的是,这种感受竟然在祖国更为明显。  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种感觉,何时发生,是什么关键性的转折点或者因素,让其发生呢?

 

以前读过一个日本研究的课程,看了一个法国人描述日本社会的时候,说到日本社会对于西化微妙的态度。日本西化得很早,也不乏深入,但是对西化的日本人,日本社会依然有警惕和排斥的倾向,骄傲的大和民族不太允许一个日本人彻头彻脑的西化。而中国对于海归的态度,对比之下,显得更加包容和尊重,但是现实中,海归回国“水土不服”,也是客观事实。这种水土不服,有海归方面的坚持自我,也有中国本土方面的难以接受,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 

 

加入我,一起解决#海归的身份危机

在我与国内频繁接触的短短几个月中,不少人问我一些关于美国、以及在美国生活的问题,其中的很多问题让我觉得惊讶,有意思,或者让人哭笑不得,或者让我无从回答。

 

可以说,在两个文化中间游走的人,是幸运的,也是孤独的,而我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发现关于海归的内容和了解,实在是太少,资料也并不是特别。 我想,横亘在海归和祖国之间的障碍,是双向的。

 

这种障碍,可能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原因。在我的经验里,美国和中国之间隔着的,不仅是个太平洋,而且有无数个只(夸张)报道名校、不再多做文化报道的留学中介,有无数个用美图介绍美国设计、产品或科技的(自)媒体,有无数个美国名牌代购,有一些谈论美国政治民生、但门槛可能较高的学者论述,但是海归、以及与海归接触的人,很少出来说些什么。 

 这里面很多原因。一来,无论国内外,都局部存在崇洋媚外的心态,在海归身上容易转变为优越感,在一直居住在中国的人身上容易转换为羞怯、自卑感以及其他,这让交流变得非常不易。二来,美国和中国打得最通的其实是商业渠道,中美之间真正的异同,很多人还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或者好奇心,去形成足够多的角度,问足够多的问题。

 

三来,生活所迫,距离使然,很多时候,人们都惰性地选择了自己熟悉的圈子和生活规则,不再去了解和交流。 四来,很多海外居住的华人越来越少接触到中国,自己也越来越适应目前的生活,像我这样,对过去习以为常的事物渐渐忘记的,应该不在少数。 有一位在硅谷工作的华人朋友也提起对国内生活的忘记以及无所适从,说起了回国逛超市的一个细节:

 

“探亲期间,有一次上国内超市,用塑料袋子装着不同的水果,就往收银台走去。结果收银员说:你怎么没称就拿过来了? 我才突然想起,国内和美国不一样,美国都是直接拿去收银台,收银员就会称的。”

那么,为什么探索、甚至是解决海归的身份危机显得如此重要? 首先,在我的了解中,我发现国内依然对美国有着不少的好奇或者误读,而海归也一样对国内发展近况充满了好奇。 单是依靠身边的信息源去了解双边,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

 

比如,国内有的老同学听说美国的房价非常合理,问我什么时候在旧金山赶紧买房。我不得不一次次解释:旧金山已经成为全球房价和房租最贵的地区之一,说要买房,谈何容易。更不用说:随了美国人的性,我对于房子看得特别地轻。美国人可以租房子租到三四十岁,再来考虑是否买房子的问题。目前的话,中国人“安居乐业”的置业思想,可能是全球名列前茅的。旧金山、纽约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都因为华人的这种投资喜好,而经历着房价的高涨不跌。

 

所以,建立海归群体与国内群体表达与沟通的平台与渠道,会对于两边真正地了解对方有很大的意义。 当然,现在在各种媒体平台,这样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了。然而,可能还是不够,或者说,述说的角度还不是完全从对比性出发。我们需要更多当代的对比性论述。

 

在海归和国内群体更加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对于海归而言,他们将获得更多的友好和尊重、更多的对国内环境的理解,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转变也会渐渐提高。 而对国内的环境而言,也允许中国的商业等塑造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利用海归优势的人才机制。当然,强扭的瓜不甜,绝对没有什么教科书,可以轻易教会一个公司或者单位如何更好地“使用海归”。 经验中,一个懂得使用海归的环境,往往是已经有雇佣海归的长久以及丰富的经验。 不过,讲述和交流身份危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除去对于海归以及中国双方的切身利益考虑,还有对世界和平的考虑呀。像之前所说的,中国对美国,经常有照镜子般强烈的好奇心,然而镜子很可能没有放对,或者轻易让其他各种因素把镜子变得扭曲变形。 海归其实承担着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微观叙事,沟通中美。 没有人需要介绍“美国”,毕竟这个国家这么大,我们看到的都是局部。然而,只要是介绍自己的局部,让百度上多一点海归的信息,让自己的见闻更容易被检索,也是相当伟大的呀。

 

那么,怎么来刺激与方便这种交流?怎么样让这种交流到达感兴趣的人群? 这就是一个值得不断思考和设计的过程了。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制造开源的平台;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把感兴趣的问题和答案都提出来;有时候,很简单,可以在完成相关的文字之后,轻易加上一个“海归”的标签,这样子可能让别人更容易检索到你的讲述与声音。

 

然而,根本的,是要打破人们羞涩、怀疑、懒惰或者保守的态度,它可以借助科技,借助创意,借助颜色,借助那些发光发热的热情而外向的心灵。 海归本来应该是道特别好吃的菜,有时候缺的真的可能是一个对的胃口。 

话题:



0

推荐

曾舒婷

曾舒婷

3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以美食讲述美国。微信公号:荷包蛋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