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电影导演李安的《饮食男女》里,叛逆不羁、追求现代的二女儿(由吴倩莲扮演)长期与一位男性友人保持着洒脱的性关系(类似于美国社会里的“hookup”的关系)。 在一次相会的最后,她一时兴起煮了一大桌子的菜,把每一个菜都好好介绍来由,一边讲着小时候跟随爸爸成为大厨的心愿。 而她这位与她保持性关系的朋友,显然像一个旁观者,在性事过后的饥饿催使下,吃着她做的这一桌子菜,口感上得到了满足,却没有去在意她关于父亲、关于吃饭和做饭的诉说。

 

她与他,于是并不亲密。她后来也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虚无和荒唐,果断结束, “回归”传统,守护着父亲的老房子和厨艺。 在现代社会,吃饭大多时候是一种社交性的、沟通性的、以及建设性的行为。 在中国,吃饭可以用来破冰或表达盛情,用来建立或弥合关系,用来带来很多吃饭以外的社会利益与含义。 而在更加强调独立的美国,若两个人相约吃饭,则已经是有一定信任的基础,或者表达对彼此基本的认可很少美国人会与素未谋面或不感兴趣的对方坐在饭桌边吃饭,即使是理性的商务会谈,也必须带着一些知根知底的自信与坦然才好。  当然,爱情在任何文化里都可享受异于常规的例外因网络约会网站而走在一起的美国人,很多时候还是不介意第一次相见便是吃饭。  不过,这种例外也不是谁都接受。 我有一位美国的朋友,在多次让人失望的网络约会以后,决定以后去赴第一次的线下约会时,只喝咖啡或者小饮一杯。 按照他的原话:先不要说去一个适合约会的吃饭场合本来价格不菲 —  吃饭本身是不菲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他没有明说的是,在这些投入的背后,其实都是情感的投入,而感情投入最关乎利害。吃饭,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到底是一种重感情的行为。

 

 
 

我经常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顺便观察人们吃饭。 在中国,人们吃饭可以大声喧哗,情绪高涨,甚至百无禁忌,口无遮拦,吃饭是一件减压而美妙的事。 而美国人吃饭,依然讲究距离和礼节,讲究一举一动是否符合社会礼仪,是否体现基本素养和优雅,吃饭上面所体现的社会契约性依然很明显。  中国人吃饭就可以达到的亲热和亢奋,美国人可能需要酒精才可以解决中国的餐厅那般热闹和豪放,只有美国的酒吧可以媲美,在美国的餐厅一般是看不到的。 这里呼应了欧洲一些社会学家对人类社会深刻的洞察社会的形态和实质很多时候是相反的。 看起来越是开放的社会,可能越是守规矩;而越是充满条条框框的社会,疯狂或者放肆起来,简直是不经过大脑的理所当然。

 

 

不少美国人一谈起中国人的吃饭习惯,觉得不可理解大家共同从一个盘子里夹菜,未免也是不够卫生、太过随便。 美国人理性而诚实,吃饭一般各付各的,各自吃各自点的,倒也是一清二楚、干脆利落的关系。然而在恋爱或家庭一类事情上,美国人大部分依然是选择了不计较的感性,父母为子女的吃饭买单,情侣的一方为另一方买单,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美国人强调吃饭的自由选择即使是一起吃中餐,大家也是各自从不同的盘子里用公用餐具取出自己想要的分量,像吃自助餐一样吃中餐。我称之为中餐西食,即是用西方人的吃法去吃中国菜。 

 

中国人吃饭可以亲密到筷子打架,或者让筷子共浴汤碗、互相洗涮,然而饭桌之外,说计较的时候绝不含糊。 很多时候,在中国社会吃饭应酬,酒菜一起下肚,讲着一些重情义的话,本是为了以后的利益相交做好铺垫,但是重情义的话说着说着,未免要以假乱真,连自己都要感动和相信了。这种吃饭的壮烈和亲密,美国人也是无法理解和认同的。 但不代表美国人吃饭就可以免去世故,虽然世故的内容和形式皆不同。 美国饭桌上强调的庄重感,让吃饭变得呆板。 吃饭本身的行为,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下意识的,狼吞虎咽、张口咀嚼、汤汁喷溅,倒也是一种畅快。 美国人则走了另一个极端:刀叉使用要尽量安静,吃饭的时候不说话,要说话的时候也要好好说话,音量、仪态、话题内容都需要注意。如果想要吃远一点的盘子里的东西,需礼貌地请求其他宾客,把食物递过来。至于美国人吃饭是不是应酬,其实和中国人吃饭是一样的看对象,看场合。 
 
美国人吃饭时,该如何表达亲密呢?  电影里会描绘美国情人在饭桌底下用脚撩动对方这种调情的情节,我只在纽约市中心一家咖啡馆见过类似的情形 — 那是一对情侣,男的看起来像是意大利来的暴发户,女的像是他的情妇,打扮华丽粗俗,留着红发,从头到脚,荷尔蒙发作般地不停拥抱、亲吻她身边的暴发户,穿着高跟鞋、涂着指甲油的双脚也是不停地在暴发户的西裤上磨蹭。咖啡馆并没有桌布,于是他们这从头到尾的亲热,都在我眼里毕露无遗。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食色性也”都是一条不言而喻的法则。  从“食”,到“性”,让我联想到人类从一开始发展到如今的一条绵长的轨迹。 “食”和“性”仿佛由一根母亲胎盘上的脐带连接着,循环地互相滋长和哺育。   

单是“食色性也”并不能概括我认为的吃饭的亲密。 饭桌之上的亲密,其实和别的时候的亲密并无两样。 亲密,就是互相信任和欣赏,就是渴望交流和靠近,而且吃饭本身是多么下意识而天然的行为,吃饭时的亲密往往说明着灵魂的亲密。 亲密地吃饭,是流露真实的情绪,认真地倾听,舒服地说真话,自由地吃,不忌讳繁文缛节,不在乎丢人现眼。  这个中美之间,其实并无区别。

 

现在我吃饭,也带上了一些美国人的习惯,比如,喜欢用桌垫(placemat),偶尔也喜欢中餐西食,把不同的中菜都分配到各自的盘子里,再开吃。还有一些很奇特的习惯:即使是吃西餐如意大利面,也还是喜欢用筷子吃,和筷子的亲密感情很难被取代。与美国朋友一起游玩,比如徒步进餐的时候,大家也愿意分享零食小吃,一包坚果到处被传递,一块巧克力被掰成很多块,大家分吃的感觉,也感觉甚是亲密。  有一次徒步过后,带美国的友人在湾区的一家湘菜馆吃饭,围着圆桌,大家把信任交给我,让我放心点菜,哪怕猪皮或牛蛙,只管放马过来。 果然大家真的是国际级吃货,不仅毫不挑食,而且把各种菜一抢而光。当时的我,觉得这一切有些魔幻的感觉。 原本我以为,圆桌边吃饭,是中国人的事。可是这群我认识的善良而思想开放的美国人,吃起湖南菜来,其实和中国人并没有很大区别,一样热热闹闹,一样被美食所感动。

 

而近来更常回国,与国内的友人见面,吃饭。又听到中国人有的吃饭的热闹声音,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很喜欢看到人们从砂锅里舀菜的执着劲儿;当友人热情地要给我夹菜的时候,我也欢快地接受一向有洁癖的我,慢慢地在吃饭方面试着更加“包容”。 几天前,与一位相识七八年的好友一起吃饭,我看着她一口一口地把她的味噌拉面吃到快没了,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洁癖,问她要了一口汤喝。 她调侃地现出了受宠若惊的表情,笑着说美国果然把我变得粗野开放了。我笑而不语,把自己的勺子往她的碗里,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口汤,送到自己的嘴前,认真地尝起来,然后是一脸嫌恶地说了句:“这味噌汤太难喝了,把好友逗乐了。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次与人分吃一样食物的经历 -- 这样子的经历实在寥寥无几。那是在美国,当时的对象是一位离过婚、有小孩的男人。两人约会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会吃对方的食物。某个周末,第一次和男人以及他的孩子们一起出来玩。四处散步、玩耍过后,到了个冰淇淋店,男人给大家买了冰淇淋,众人坐下,然后男人把手里的冰淇淋递到了我眼前,问我要不要尝尝,只见他的两个早熟的孩子眼神热切地看着我该如何反应。 我舔了一口在我眼前的冰淇淋,眼睛看到了孩子们调皮而意会的欢喜,突然感觉到一种放松。原来,一起吃一样东西,也是一种承诺,一种托付。

 
无论如何习惯了独立生活、独自吃饭,我依旧觉得吃饭需要伙伴。亲密感是吃饭的必要组成部分,否则,吃饭也会变得勉强,甚至悲伤起来。不如,试试用你吃饭时所感受的亲密感,去丈量你这个吃饭对象对你的重要性。 百试百灵。
话题:



0

推荐

曾舒婷

曾舒婷

32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以美食讲述美国。微信公号:荷包蛋猫。

文章